企業標準體系建立后的實施是對企業標準體系運行的過程管理,是貫徹、實施標準的工作過程,是持續改進和有效運行。
一、企業標準體系運行環境的管理
1 對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影響進行過程監控與檢查。
(1)組織結構的變化影響;
(2)生產、經營結構的改進影響(如企業規模的擴大);
(3)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品更新換代快的影響(如新產品開發與推廣);
(4)高層及同層標準體系變化,對企業標準體系產生影響。
2 對體系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過程監控與檢查
市場全球化、貿易國際化,企業標準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必須不斷接受和感知外部環境中的信息、數據和資料,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1)為使企業標準體系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常使用彈性原則(超前原則,質量指標分等分級),及時制修訂單項標準,提取并處理有用信息去控制調整未來的活動;
(2)標準的水平應掌握在平均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實踐經驗結果的基礎上,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二、通過反饋來實現系統控制
對企業標準體系的活動和過程進行控制,以保持體系結構的相對穩定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系統的反饋控制表現在:
(1)通過信息反饋,調整體系適應能力, 信息反饋技術和質量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信息質量的有效性和效率;
(2)反饋控制是人為控制的,非自發實現的,需要人為控制才能使體系相對穩定;
(3)根據過去活動的結果,提取并處理有用的信息去控制調整未來的活動。
通過反饋控制對企業標準體系的運作過程實現有效的監視、測量、分析,以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這是企業標準化的永恒目標。
三、評價、確認與改進
建立和實施企業標準體系后開展對體系的評價、確認與改進,可完善企業標準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GB/T 19273-2003《企業標準體系 評價與改進》規定了企業標準體系的評價原則和依據、評價條件、評價方法和程序、評價內容和要求,同時還對評價、確認結果的處置以及持續改進提出了明確要求。企業應按照標準的要求進行自我評價和社會確認,并運用P-D-C-A管理模式, 實現企業標準體系的持續改進。
四、企業標準體系建立和實施的步驟
企業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是過程的管理,是動態的持續與改進,總結實踐經驗,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企業標準體系的策劃階段
(1)企業法人或其授權的管理者提出標準化要求
企業法人或最高管理者根據企業的發展現狀、管理規模等提出企業進行標準體系建設的要求、規劃和決策。以會議形式將標準化要求向各部門負責人進行傳達;
(2)根據企業規模設立企業標準化機構并配備相應人員;設立企業標準化辦公室,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
(3)進行動員教育、企業標準化培訓;
(4)確定標準化機構人員職責;
(5)全面收集企業相關的標準化信息;
落實國家相關標準化工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規章和強制性標準,全面收集整理企業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
(6)確定與本企業方針、目標相適應的標準化工作任務和目標;
(7)確定標準化活動經費。
2 標準體系文件編寫
(1)清理標準和相關文件,分析標準化管理現狀, 對照國家標準要求提出各項改進措施;
(2)制定標準化管理辦法、規劃、計劃;
(3)按層次結構或序列結構編制企業標準體系表,再逐級編制技術標準體系表、管理標準體系表和工作標準體系表,編制標準明細表。
3 體系運行實施
(1)有關標準化培訓;
(2)實施標準;
(3)進行過程監控與檢查,建立記錄;
(4)進行反饋控制修訂體系表。
五、評價、確認與持續改進,不斷提升目標
1 自我評價
體系運行2~3月左右時進行確認后按企業規定每年開展至少一次的自我評價,編寫自我評價計劃、報告。
2 持續改進
采用戴明(P-D-C-A)管理模式對企業標準化體系的運行進行過程管理,對改進過程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保持自我評價的所有記錄。
3 社會確認
首先是確認申請,做好確認準備,再進行確認前的動員工作以迎接確認組織的審核,確認組織必須是經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確認機構或標準化中介組織組成的專家組。
4 結 語
企業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是在整合企業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質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逐步運行的管理過程。企業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已有一定的系統理論,企業在實際運用中結合自身的特點,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以實踐來檢驗理論, 持續修訂、充實、完善標準體系中的各項標準,建立有企業特色和行業特點的標準體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下一篇:沒有了